“超人”、首富、“香港夢”的最佳代表……重重光環的包裹之下,85歲的傳奇老人李嘉誠曾給華人世界帶來了太多驚嘆。但今年以來,他的一系列涉及百億資產跨洋變動的出售與投資動作,也給外界帶來許多疑惑。近日他在接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採訪時,對地產霸權、政經關係、香港前景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,並聲稱關於“撤資”的傳言“是個大笑話”。
  針對“撤資”傳言,李嘉誠不僅拿出“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40億港元”的實例進行反駁,更進行了概念的辨析。在他眼裡,“企業按照法律經營,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,或因經營不善虧損、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,均屬純商業決定。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,但就全世界而言,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,惟獨香港傳言不斷,令人遺憾。”
  不知道李嘉誠的這一番澄清能否取得效果,而仔細審視“撤資”傳言流傳的過程,就會發現,其實很少有人否認資本總要追逐最佳商機,也無人否定資本的流動是持有者的天然權利。人們最感興趣的是,李嘉誠的選擇是否純粹著眼於商機和他所念念不忘的股東利益?
 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,李嘉誠有李嘉誠的視角,旁觀者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。儘管李嘉誠把“撤資”傳言的興起視為“跟風”的結果,但對旁觀者來說,恐怕很難避免多樣化的解讀。何以如此?也許緣於李嘉誠和香港與港人似乎越來越複雜的關係。
  一座被譽為最自由經濟體的城市,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典範,香港和李嘉誠曾經彼此成就相互輝映,李嘉誠也因此成為港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。但正像香港一位媒體人所觀察,“十幾年前坐出租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,十個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,稱他做‘李超人’,今天要是坐出租車和司機討論‘誠哥’近日的事跡,我保證十個裡頭有十個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罵‘官商勾結’,甚至叫他為‘姦商’。”2013年4月,香港碼頭工人罷工事件中,李嘉誠的大頭像被畫成“吸血鬼”模樣的那一幕佐證了這一看法。
  從“李超人”到“吸血鬼”、“萬惡資本家”,究竟是李嘉誠變了,還是社會觀念和公眾情緒出現了一些變化?如果說前者的變化可能主要體現在李嘉誠個人財富的增值上,那麼後者的變化也明顯有跡可循,據報道,香港多個社會團體曾經呼籲專門設立“李嘉誠稅”,這在香港這個號稱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城市中,原本幾乎無法想象。
  社會觀念和公眾情緒何以發生變化,貧富差距的拉大可能是無法迴避的因素。然而李嘉誠這樣的富豪應該為此負有多大的責任,無疑又會言人人殊。
  誠如李嘉誠所言,貧富差距是一個世界性問題。解決這個問題,需要富人拿出更多的責任感,這當然也是一個世界性經驗。但如何讓富人去更好地履行這種責任,也有另外一些成功的世界性經驗,比如絕不應該把資本視為罪惡、把貧富差距拉大完全歸咎於富人,更不應該把製造階層對立乃至衝突視為紓解底層憤怒的最佳辦法。
  縮小貧富差距,彌合社會對立,需要富人拿出更多的責任感,也需要政府付出努力,但怎樣界定這種努力?
  對李嘉誠來說,金錢應該早已不是他考慮的首要問題;即使是為了自己獲得充足的安全感,相信許多像李嘉誠這樣的富豪也並不會拒絕去扶助窮人。關鍵在於扶助的方式。人們往往寄希望於一個強勢的政府,以便拔富人更多的“毛”,但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弗里德曼看來,這種方式不但容易浪費而且效率太低。政府為縮小貧富差距的努力顯然不宜簡單地理解為“殺富濟貧”,政府的作為應該更主要地體現於建立公正的規則,制定包括反壟斷在內的獨立、公平的公共政策,給所有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創業機會,促使社會涌現出更多的李嘉誠。
  香港取得今日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非朝夕之功,其精神和根基早已鑄就。只要這種精神和根基不動搖,香港的持續繁榮可以期待。  (原標題:[社論]李嘉誠未必變,香港精神不能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b60qbjs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